全文预览

2014届高三文复历史第一课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38KB

文档介绍
是伟人(如第14题)、领袖、专家学者(如第22题)和老外(如第18题、第36题第一问)说的话,因为带有寓意,说话风格迥于普通人或中国人,因而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使其通俗化。Р今年的文字材料的选取既有老材料,又有新材料,理解难度均不是太大。Р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Р第一,阅读材料时,注重一个“读”字,通过“读”而“懂”其意。因为读能调动考生全部的注意力与精力,包括眼、口、手、脑,比单纯的“阅”要复杂得多,投入得多,因而收获得也多,只有“读”,考生才能神入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进行意义建构。Р第二,学会分解材料。只有“分解”才能“理解”。看看材料究竟有几句话,是几段材料;每一句话或每段材料说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看看材料中有没有特殊的连接词,如转折、递进等等;整体上材料重心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总之,要把材料读熟、读透,细读、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意。Р第三,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其意。如第13题如何理解材料中梁启超这段话的意思?根据《戊戌政变记》,明显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人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要发动人民群众,就必须启发民智,唤起民众的觉悟,获得他们对变法运动的支持。第14题如何理解孙中山这段话的意思?根据材料中信息“平均地权”可联系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知道孙中山考察国内外社会状况,了解西方革命后的民生凋蔽,决心要通过三民主义这个一揽子救国方案,彻底解决问题。说明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完全照搬照抄,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Р第四,运用选择项来理解材料意思。选择题的好处之一,就是材料读不懂,可以先弄懂选择项。四个选择项已经给你规定了阅读理解的范围,“四款之中,总有一款适合你”。选择项不失为帮助你确定理解大致范围的号帮手。当然这也是万般无奈的选择。Р三、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讲评Р具体见试卷。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