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m、200mm、250mm、300mm处测点依次为:T1、R1,T2、R2,T3、R3,T4、R4,T5、R5,序号分别为K1-0010,K1-0020,K1-0030,K1-0040,K1-0050。Р Р b)跨缝平测 b)不跨缝平测Р Р图1-3平测法测量裂缝深度Р三、检测数据处理Р 1.求不跨缝各测点的声波实际传播距离l’及混凝土声速v。Р(1)用回归分析方法:l’=a+bti(mm);a、b为回归系数,混凝土声速度v=b(km/s)。Р(2)绘制“时-距”坐标图法,如图6-4所示。从图6-4看出每一测点超声实际传播距离li=li’+|a|,考虑“a”是因为声时读取过程中存在一个与对测法不完全相同的声时初读数t0及首波信号的传播距离并非T、R换能器内边缘的距离,也不等以T、R换能器中心的距离,所以“a”是一个t0和声传播距离的综合修正值。Р2.裂缝深度计算Р(1)各测点裂缝深度计算值按(6-1)计算。Р (6-1)Р(2)测试部位裂缝深度的平均值按(6-2)计算。Р (6-2)Р一般混凝土越密实,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时间(声时)越短,波速和波幅值越高。如果存在不密实区、空洞或裂缝,则传播时间就明显增大,波速和波幅值就较小,甚至接收不到信号。Р检测结果Р1. 1#梁(D-1/5交D-F—D-1/5)Рa.1-K1 (注:表示1#梁第1条裂缝)Рb.1-K2 (注:表示1#梁第2条裂缝)Р2. 2#梁(D-F交D-5—D-1/5)Рa.2-K1 (注:表示2#梁第1条裂缝)Рb.2-K2(注:表示2#梁第2条裂缝)Рc.2-K3(注:表示2#梁第3条裂缝)Р3. 3#梁(D-E交D-1/7—D-8)Рa.3-K1(注:表示3#梁第1条裂缝)Рb.3-K2(注:表示3#梁第2条裂缝)Рc.3-K3(注:表示3#梁第3条裂缝)Рd.3-K4(注:表示3#梁第4条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