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75m,平均1.17m。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少数孔含1层夹矸。间距为49.88~71.28m,平均62.81m。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Р(四)5-2煤层Р位于5煤组中部,区内大部发育,煤层自然厚度0~1.99m,平均1.03m;可采厚度0.80~1.99 m,平均1.16m。厚度在井田内有一定变化,基本为南部薄而北部厚、西部薄而东部厚,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少数孔含1层夹矸。煤类以长焰煤为主,次为不粘煤,有少量弱粘煤。间距为13.75~40.13m,平均24.28m。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Р(五)6-1上煤层Р位于6煤组上部,煤层主要在井田东北部发育,煤层自然厚度0~1.94m,平均1.09 m;可采厚度0.80~1.54 m,平均1.16 m。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东北部厚,而向南及西部渐薄,厚度变化较大,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个别孔含1层夹矸。煤类以长焰煤为主,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Р二、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Р1、煤的宏观特征Р区内煤呈黑色,条痕为褐黑色,强沥青光泽,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较发育,常为黄铁矿及方解石薄膜充填,煤层中见黄铁矿结核。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次为暗煤,见丝炭,属半亮型煤。Р2、显微煤岩特征Р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丝质组。平均含量镜质组在70.8~78.5%,丝质组在14.1~19.2%,半镜质组4.8~8.8%。三者之和一般在95%以上,煤中矿物杂质含量较低,成分以粘土组为主,平均在3%以下,其它成分一般在5%以下。Р3、变质阶段Р井田内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平均在0.7203~0.7648%之间,变质阶段为烟煤Ⅰ阶段。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无岩浆岩侵入,因此煤变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