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意象审美意Р趣都影响深刻。Р Р2.2 意象的本质——“立象以尽意”Р “意象”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独特的造型理念,是中国画的审美评判标准,是中国Р画造型艺术的内在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在《周易·系辞上》明确提出:“子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5]Р这里讲述了“意”与“象”的关系,“立象”是为了“尽意”,“意”又是依赖于“象”而存在Р的,可见意与象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离的。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识,是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指出:“艺术作品作为一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6] 中国Р画的审美意象是通过物象而又超越真实的再现,是抒发画家内心情感和自由精神Р的表现形式,明代诗人恽南天在《题洁庵图》中道:“谛视斯境,一草一木,一丘Р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7]Р画家通过想象与主体精神的结合超越客体,超越时空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Р界。Р 绘画是一门视觉触觉艺术,它主要塑造的是客观的直观的物象,所以要克服Р其严格的造型的束缚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就需要画家借助于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力,Р这就离不开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特征的表达。写意人物画家往往会通过富有特殊启Р发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符号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并运用毛笔宣纸这一特殊的工Р具材料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和拓展。与西方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绘Р画中讲究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以一当十,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Р以最大的限度展现时空景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一方面画Р家可以在意境的表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打破了受制约的特定时空中的客Р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对于意象特征的追求也给观众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