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综合柱状图) 本区以冲积物为主的第四纪广泛分布,不见基岩出露,经钻探工作探明, 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 、中奥陶马家沟组:有四孔探至此层,均为穿全厚,揭示最大厚度为 20.84m ,为灰-浅灰色石灰岩。 2、中石炭统本溪组:有 12孔探至此层, 4孔穿透,平均厚 28.61m ,为海陆交替相沉积,中上部为灰-灰黑色之石灰岩,致密坚硬。下部为紫红色铝土质泥岩,粘土岩,底部为铁质泥岩。 3 、上石炭统太原群:有 10 孔穿过,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分布全区,层位厚度稳定,平均厚 167.31m ,标志层明显,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由石灰岩,砂质泥岩,泥岩,少量砂岩及煤层组成,共见灰岩 15层,占21% , 已编号的煤层 11层,含煤系数 2% ,故煤层多而薄。均未达到可采。沉积规律是地壳升降幅度小,多旋回性,致使海陆交替出现。 4、下二迭统山西组:有39孔穿过,为主要含煤地层,厚 79.88-143.45m , 平均厚 104.45m ,由灰- 深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 7,9 号煤组成,含煤系数 6% ,7煤以上有一层发育较好的层位比较稳定的灰白色长石、石灰砂岩组成,9煤至山西组底界一般 10m 左右,多为灰色细砂岩,与下伏太原群顶部的海相泥岩呈正合接触。 5、上二迭统石合子组:地层厚 171.67-417.41m ,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 1-4 层煤线组成,煤均为不可采。 6 、白垩—侏罗系:有 19 孔穿过,揭露厚度 17-407m ,中上部由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数层灰绿色砾岩及砂质泥岩组成,主要为钙质胶结。底部为猪肝色,紫红色砾岩层,砾石以石英岩,石灰岩,燧石组成,分选性差, 砾径 1-5 公分,由泥质、粉砂质胶结,致密坚硬。与下伏呈不正合接触。 7 、第三系:取芯片并探到化石的钻孔只有 Z52 孔,岩性凝灰质泥岩, 本区内可能赋存本系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