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最快,从而最先影响下行的先导发展方向,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比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的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形成导体。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 将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害。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被保护物体在此空间内不致受到雷击。我国有关标准所推荐的避雷针保护范围是根据高压试验中大量的模拟实验结果,并经过多年实际运行经验校核后得出的。实验不考虑电流具体数值的影响,保护范围是按照保护概率 99.9% (即屏蔽失效率或绕击率 0.1% )确定的。所以,保护范围只是具有相对意义,即保护范围不是保险的,而是相对于某一概率而言的。 2.1.1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公式(一)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公式它的保护范围是一个以其本体为轴线的曲线锥体,它的侧面边界线实际上是曲线, 但我国规程建议近似用折线来拟合,以简化计算图 2-2 单只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与图 2-2 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如下:在某一被保护物高度 h x的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r x为当 h x2 h 时, r x=(h-h x )P( 2-1 ) 当h x<时, r x=(1.5 h -2h x)P( 2-2 ) 式中 h——避雷针的高度, m; P——高度修正系数,是考虑到避雷针很高时 r x不与针高 h成正比增大而引入的一个修正系数。当h? 30m 时 P=1 ; 当 30m< h120m 时 P= 30 5.5 hh ?。不难看出,最大的保护半径即为地面上( h x =0 )的保护半径 hr g5.1?。从h越高、修正系数 P越小可知:为了增大保护范围,而一味提高避雷针高度并非良策,合理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多支避雷针作联合保护。(二) 两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