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反对意见。《民》认为满统治者对民族实行压迫,又成为帝国主义傀儡,主张革命。2.是否进行民权革命。《新》认为国民素质低下,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主张民权革命。3.是否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民生革命)。《新》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以事实予以驳斥,认为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能解决民生问题。4.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认为革命会引起社会动乱,导致帝国主义入侵近并瓜分中国。《民》认为革命反清而不排外,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如果不革命,中国才会逐渐衰弱招致瓜分。三、评价:·由于《民》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获胜。同时,论战中《民》一方由孙中山领导,人数众多;《新》则梁一人,势单力薄。《民》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新》局限于推测难以说服读者。·通过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不断论战,革命派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改良派人士也转变为革命立场。论战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在海外的发展。2.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本节提要】1906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企图依靠颁布新闻法规等手段管制已经失控的新闻事业。这反而为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导致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一、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1.在数量上、舆论上都超过了保皇派。2.革命派报刊在宣传反清的同时,也是策划武装起义的指挥、联络机关。3.沪、武汉、港穗地区是三大办报基地。二、立宪派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是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新现象。1906清廷预备立宪,以康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产生,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立宪宣传运动。包括立宪派个人创办报刊(如1911上海《时事新报》,前身是《舆论时报》,积极鼓吹保皇立宪);及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