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43KB

文档介绍
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在灾害体相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 Р2、参照技术标准 РР本次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Р9 Р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省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要求”的相关规定进行,并参照的以下技术标准: Р(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 Р(2)《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ZB/TD10004-89) Р(3)《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 1999) (4)《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中国地质调查局 1999)(DZ/T 0197-1997) Р(5)《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DZ/T0190-1997) (6)《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万)》(DD/2008-02) (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Р3、质量评述 Р本次调查工作在广泛深入地收集工作区内地质、国土、气象、水文、环境、海洋等部门有关资料的同时,及时分析整理,并依据已有资料情况不断改进调整下一步工作。项目开展之初,首先进行了遥感工作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通过实地调查验证,解译质量较好。在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工作的基础上,对重点调查区、重点工作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采用GPS野外定位,提高了调查点、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位精度,在野外工作及室内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先进的“3S”手段为依靠,最终调查成果信息Р10 Р系统化。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