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对“医”),照说,后者对得更工。但是,前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后者就没有几人知道。因为前者意境雄浑阔大,后者显然不能相比。由此可见,工对不能代替一切,意象意境是诗的魂灵,不可忽视。 РР 当今实施精品战略。要多出佳作名篇,我们要充分注意律诗的对仗。对仗,是律诗大放光彩之处,是经常最引人注目之处。要工对,又要美对;字面要工,意象要美。 Р 字面最工又意象最美的工对。实际不太多。古来工对的名句,多半是大部分词语对得工,少数个别词是对得不工甚至是失对的。笔者曾在《请给对仗松松绑》一文中举过一例。陆游的名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是今人来写,恐怕过不了编辑和导师这一关。动词“疑”怎能对副词“又”?“无”对“一”也勉强。“又一村”在某些名师笔下,很可能被改为“喜有村”,“疑”对“喜”,“无”对“有”,多工!这样,工则工矣,原有鲜活流动的神韵就丢失了。 Р 再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如果是今人来写,恐怕也是过不了关的。方位词“外”怎能对地理名词“洲”?荒唐!不知又该怎样修改了。 Р 像这样的对仗名句,就是小部分或个别词不对。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刘禹锡“干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铁”对“降”;李商隐“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飞”对“点”,“翼”对“通”等:或是词性显然不对,或是同属名词而门类大不同。 РР 如今诗家既然都为那些四平八稳的“格律溜”而头疼,都为精品而企盼,而呼喊,希望能出一些名作名句,那么,诗界就得营造出合适的氛围,作者得改变某种思维定势。但愿我们的诗家,写出对仗不求字字工、但求句句美的名作来。但愿我们的诗评家,不以对仗“严整”、“铢两悉称”为最高标准,也赞扬一下小有不工但韵味十足的佳制。 Р 不过,在此要说明一点:初学对仗的人,还是要按一般规矩办事,工对要求其工,要严谨,也要美。 5177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