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说明(ML、Ms、Mw、Mb)Р面波震级Ms、近震震级ML、体波震级Mb、矩震级MwРML:测量范围400km内,震级2-6级。国外给出的中国地震数据,一般没有ML。РMs:深度20-180km,震级5-8级,一般具有可比性。РMw:适用范围,无限制,震级>3.5,震级无上限。РMb: 深度16-100km(一般用于深源震级测量),震级4-7级。Р不同的震级标度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笼统称之为“震级”或“里氏震级”,这就容易造成混乱。Р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 ML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Р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如Ms)数值却一样。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Mw)。